Saturday, December 20, 2008
吉隆坡歌梨城 KL Coliseum
这一间吉隆坡市中心历史悠久的华人西餐厅,其实很早就知道它的名气,只不过,这么多年以来,我都嫌它不顺路,而且重点是我知道它的食物不便宜。
就在我组织我的吉隆坡重新探索之旅,我把它列为必去之餐馆,因为我也知道那里的员工的年龄都偏高。。。恐怕。。。贵也就晒冷了!
它的店面分为2 边,一个全是餐桌(禁烟区),一边则是沙发(可吸烟区);沙发区是装饰的有点古巴式,是专门给洋人来怀旧的。
Coliseum 的Captain 身在名气大的餐馆里工作了数十年,所以脾气也蛮大的。
我和弟弟身上捧着相机,十足游客像,那个印度经理也都没有卖面子。我问他有没有好介绍,他指了我特别的圣诞餐,特别贵呢,50马币一个人。
冒了冷汗,我自己翻去扒座那一页,在问他有没有好料介绍?他一句话都不说,光是指指一些鸡扒牛扒等等。(自己看餐表更好)
点了主餐,要找饮料,一时间找不到饮料那一夜,这个经理又一声不出地为我翻到那一页,指了一些饮料。(后来我才知道点白开水才5角)
点完了菜,这个经理又突然的问我们:“要面包吗?”,结果不知不觉又说要了(面包价马币4.40,其实很贵,四片面包4.40)
这一间歌梨城毗邻印度戏院,所以这里的印度食客占了多数(我想华人也很少会来这一带了)。
我点了一个全鸡餐加火腿,其实我事前也不知道这是全鸡的,还以为是鸡扒(价马币27,不含税)
弟弟则点了一个普通的鸡扒(价马币22,不含税)
我个人觉得它的扒汁不错,可是我弟弟就觉得它过咸了。而当中我的全鸡餐加火腿比较值得,因为它的火腿真的非常好吃。
这家老店要有一个绝活来吸引人—当扒座上桌时,特地把扒汁与扒肉分开,用一个老式的推车推到你的桌子旁,才把热腾腾的扒汁淋到扒肉上,顿时香味四溢,让你隔壁桌的食客流口水。(可是我隔壁桌的竟然稳如泰山,因为我的扒座送错到他们那里,反而是我在流口水呢!)
扒座还有沙律:
还有连皮炸的马铃薯:
其实我觉得食物价格方面还不算太贵,只是那个海南面包由于有点被坑的感觉,有点不爽。
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,完成了我在吉隆坡这一角落的记忆缺口,接下来,我打算重温我的另一童年美食回忆之一—〉镒记茶餐室与鱼圆粉,就在LRT Dang Wangi站那儿。
(镒记茶餐室著名Roti Babi,可是我小时候却常常去那儿点鸡扒猪扒,实在有眼不识泰山)
Sunday, December 14, 2008
东姑阿都拉曼路 Jalan Tunku Abdul Rahman
吉隆坡市中心有一条大路,名叫Jalan Tunku Abdul Rahman,就在Sogo那一带。
以前求学时期,我常常会搭巴士经过这一区;那时候不喜欢这一条大马路,因为它常常塞车。虽然如此,常常经过,我也蛮熟悉这一条马路的,只是从来没有兴致好好地从街头走到街尾。
而其实,这个东姑阿都拉曼路,跟我家历史也是有关系的。以前当爷爷到南洋来寻生计,落脚的地方就是这里了,乡下的一些亲戚在这儿有开店(当然,我爷爷不是泡茶的)
我选择搭轻快铁到Bandaraya站,从Sogo开始我的吉隆坡发现之旅。
这条东姑阿都拉曼路,其实就好像大马近代史的缩影。
以前,这里的大多数商店都是属于华商;到了今天,华商渐渐的撤出了这地带,被友族取代了(特别是印裔回教徒)。而我爷爷以前投靠的店面,也已经被拆掉了。
这Jalan Tunku Abdul Rahman,从我懂事以来,就有一个特点—〉很多布店,好象布城一样(不是我国的行政首府啦)。以前小的时候,就有常常跟妈妈来到这里买布,当时觉得非常无聊,因为看来看去全是布匹,没东西好玩。
它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-〉很多贩卖学校课本的书店,当然媒介语只限马来文与英文。中学时期,如果学校的贩卖部卖完了某一本课本,我就得来到东姑阿都拉曼路的书店找书。
再来,它有很多货币兑换商,驻扎在那儿;这我很早以前就听我爸爸说了,只不过以前我并不热衷于兑换率。那边的兑换率还蛮高的,可是附近好象缺少了银行,不方便取钱入钱。所以还是Midvalley的比较好。
在Sogo对面的商店,有一间Capitol Café京城茶餐室,还蛮特别的,门口有三摊,各自被不同的种族-华巫印经营着,华人小贩卖炒腂条,印裔回教徒卖Rojak,马来人则杂饭(如果卖饮料的是锡克人,就更够力了)。充分体现出大马多元种族的社会。
其实,这一次我来到这条街道,主要是冲着这一间历史悠久的西餐厅—Coliseum餐厅。不过那是下一回合的文章了。
Coliseum餐厅旁边是Coliseum戏院,粉饰后还蛮美观的,只不过它好像找到了它的市场定位-专攻印度戏(也不知道是Bollywood 的还是Kollywood)
街尾以前就是阿拉伯人卖地毯的地方。
华商还存在的商店好象就这些街尾的当铺了
当我来到街尾的支路,赫然看到了我以前没有看过的牌坊-Jalan Melayu 马来路:
怎么这里突然有了一个马来人聚集的市场?而且这里的棚顶的设计远比茨厂街的好很多。
旁边一条支路是Jalan Masjid India 印度回教堂路,我没有进去,因为知道那里只是一些批发商的零售店而已。
前面就是Masjid Jamek LRT 站了,我将从那儿继续前进我的吉隆坡重新探索之旅,不过那会是另一篇幅了。呵呵
Saturday, November 29, 2008
大山脚美食2 Bukit Mertajam Food -2
距离我上一次的到来,都已经快2年了。 2年后,回到了大山脚,当然不放过安格,一定得介绍不同的大山脚美食了。 时间上的错过,导致这一次大山脚美食搜索,而仅仅在那一个早上,幸好朋友是个老山脚,还可以接下我这份苦差。 早餐的主角是这一个福建干,名字很“特别”,其实比较正统的叫法应该是干福建面,而槟城人的福建面就是我们的虾面,所以以我们吉隆坡的讲法就是干虾面了。 其实福建干与福建面分别也只是一个有汤,一个干捞而已。 朋友说阿贤有来过这摊面食,可是却没有放出阿贤的海报,令我感觉有点奇怪,或许生意一早已经在大山脚出名了,不必大力再宣传了。(价2.5马币) 槟城出名炒粿条,可是我每次在槟城都没想到它,这次就算是一点亡羊补牢。(价2.5马币) 再来一客好吃的韭菜包与Mangkuang包。(价5角一个) 短短的大山脚之旅,实在意犹未尽,安格再介绍一处大山脚人爱去的卓坤山脚下的茶居。(卓坤山就是大山脚的来源,大山脚的大山是指卓坤山) 点了一个茶坊的卖点-茶叶蛋(价1元) 没啥特别,胜在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而且没有蚊子。
再点了一个周日才卖的咖喱面(价3元4角),也没啥特别,胜在料多,蛮值得。 Jalan-jalan sambil makan ,去了大山脚2次,竟然都错过了那边出名的Autocity,一个听说云集了许多不同主题餐厅的地区,埋下了我再次到访大山脚的伏笔。。。
再点了一个周日才卖的咖喱面(价3元4角),也没啥特别,胜在料多,蛮值得。 Jalan-jalan sambil makan ,去了大山脚2次,竟然都错过了那边出名的Autocity,一个听说云集了许多不同主题餐厅的地区,埋下了我再次到访大山脚的伏笔。。。
Thursday, November 20, 2008
Tangkak 东甲
那天匆匆的经过了柔佛东甲市,没有在街上走走,就只是跟朋友驾车在大街上转了几圈。
算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走马看花。东甲不是马六甲东部,而是柔佛的一个边界小镇。
东甲的大街看起来就好像笨珍一样,它大街上的商店比笨珍来的多,可是都是战前建筑物,而且后劲发展输给了笨珍。
兜风固然没啥体验,可是还是有一些美食上的收获。
话说东甲有一间肉骨茶,煮得很不错,我的本地朋友大力推荐我来到东甲一定得尝尝。
之前就听说了新山肉骨茶,它跟巴生肉骨茶的分别可以明显地看出来。
而东甲肉骨茶呢? 完全没有听过。。。
我来到这一间肉骨茶店是大约早上11点,还以为那么不三不四的时间,应该没啥人,可是出乎意料之外呢 !
朋友常来这里,所以知道他们出名鸡脚,我们还叫了每人一盘呢!
它的配饭不是白饭,而是芋饭,让我想起了大山脚的芋饭
而主角肉骨茶,也蛮好吃,只不过我觉得各有各的好,巴生肉骨茶还是好吃的。
这家肉骨茶店我也说不定方向怎么去,或许你请我去东甲,我可以带路,哈哈。
不过,搞不好我也会再次到访东甲,因为这里离开金山Gunung Ledang不远--可以随时去找Puteri Gunung Ledang,问一问她为啥伟哥当年会告诉我这部大马制作电影,很好看,可是我却睡着了。。
Thursday, November 13, 2008
Marina Barrage 玛丽娜堤坝
最近,新加坡有一个新景点可去,那就是Marina Barrage,玛丽娜水坝。
一个水坝固然没有啥看头,可是如果了解它在缺水的新加坡的重要功能,你肯定不能放弃来到这里看一看了。
新加坡的4大水喉是柔佛原水,海水淡化,新生水以及集水区了。
这一个玛丽娜水坝号称城市里的水坝,可是它的功能并不是好像巴坤或者三峡那样利用水流来发电。而是保留淡水!
本来从新加坡河或者加冷河,流出来的河水,统统都是流入大海中的,现在建了水坝在河口,堵住了河水向外流,成为了集水区。
新加坡水务局的网页有一个鸟瞰图,可以看到玛丽娜水坝的全图:
网页
它在2008年11月1日正式开幕了,有关当局安排了许多活动在那儿,所以我也不放过良机,去那看看。
当局为了“拼人气”来参观这一个 玛丽娜堤坝,还特地找来了新加坡的Big Walk。所以我去到那儿的时候,看到许多人往我相反的方向走去。也很多人等着上巴士回市区,那种情况很吓人,连搭巴士都排到山顶去,而且还是正午时刻,忍耐力实在令我佩服。
整个玛丽娜堤坝的建筑构造就是一道横跨新加坡河的阻水墙,以及旁边的Pump House,Pump House 的主要功能是当淡水河泛滥的时候(大雨),负责把淡水给排到大海去。而看报纸说,里面的排水系统,可以在1分钟内排出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面积的河水。
当然,现在堤坝才开始阻河道,当局计划是在一两年内才达到它要储存的水量。
所以可以看到河水水位是比海水水位来得低,而且河水呈棕色,海水呈绿色。
堤坝的水闸呈倾斜型,倾向海水那一边,就是为了防止海水倒流,流入蓄水池里。
建了这一个堤坝,除了可以为新加坡储存足够的食用水,免受邻国威胁(报纸是这样写,谁都知道是讲大马了),还可以控制水患。
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-就是把Marina Bay 内湾的水,稳定下来,不受大海的波浪汹涌影响。从而把玛丽娜湾变成一个大型水上乐园。
新加坡已经先后在新加坡河沿岸,Clarke Quay 和Boat Quay 打造成美食天堂,蒲点热区。再在河边建了Singapore Flyer新加坡摩天轮。
建了水上浮动的足球场。
还有Integrated Resort (IR)-赌场,Universal Studio主体乐园(听说以Transformer为主题)。[现在新加坡全岛好象都IR热,好象IR是乱世中的救世主]
整个河畔的活动都有劳河水的稳定性,所以玛丽娜堤坝的战略地位,显然可见。
而Pump House的作用当然不会只是Pump House,里面有一个小型博物馆,介绍新加坡的持续性能源。它的构造也蛮特别,鸟瞰图看来像是发动机里面的风扇,不断地旋转,提供能源。
而屋顶种满了草,因为青草可以吸收部分阳光,使到Pump House本身减少能源使用。
可惜我去玛丽娜堤坝的时候,因为太多人,而且大家都是一团团,所以不得其门而入(博物馆),可是看报纸知道,里面的设计好象很吸引人。
所以我决定还会再去玛丽娜一趟,至少介绍给初到新加坡游玩的朋友,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新加坡市区的全景。
他们也没有忘了开一条活路给小船,让它可以通过这个玛丽娜堤坝,小船如果要出大海,就要乘“电梯”了
虽然开幕期间,而有太多人涌到这里来,让我有点闲掉,很难拍到没人出现的照片;可是今天我来,才得以享受到新加坡政府10年来难得一见的舍得,竟然让我坐上免费的小游艇,从玛丽娜堤坝乘船到狮子头码头,沿岸美景尽显眼前,还算值得~~
有兴趣前往参观的朋友,可以乘搭MRT 到红线的最后一站Marina Bay,那里每天每隔半小时有免费巴士前往玛丽娜堤坝。
顺提:Marina Bay是我看到最少人出现的一个MRT 站,少人到……从车厢到车站大门,十只手指数的来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